您现在的位置:中恒信网站首页 > 学习文苑 > 金融 > 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

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

更新时间:2008/03/31 编辑:凌海发 点击次数:21111

  基本思路:

  1.金融创新的涵义与基本理论

  2.金融创新的机理分析的历史考察

  3.中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4.中国金融创新的"瓶颈"

  5.中国金融创新的优势

  6.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与基本理论

  当代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0年代的发展,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仍如火如荼。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

  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金融创新”有一个定义,虽然学界对此也有些争论,但基本上是衍生于创新理论的倡导者熊彼特 (J.A.Schumpeter)的观点。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我个人 认为加五个字更好,即:金融家的活动,是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这一表述强调了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家,他们 是金融活动的策划者、发起者和维护者。同时,这一表述指明金融创新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这一表述,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

  (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

  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从创新理论来看,流派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技术推进理论;(2)货币促成理论;(3)财富增长理论;(4)约束诱导理论;(5)制度改革理论;(6)规避管制理论;(7)交易成本理论。

  从这些理论本生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各种理论确实能说明一定时间和空间跨度金融金融创新背后的生成机理,但都偏重于某个侧面。事实上,每一种创新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时空各种因素的所起作用又有差异,这一点我们从金融发展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得很清楚。

  二。金融创新的机理分析的历史考察

  金融创新的宏观分析

  1.60年代的避管性创新

  创新时间 创新内 创新目的 创新者

  50年代末 外币掉期 转嫁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1958年 欧洲债券 突破管制 国际银行机构

  1959年 欧洲美元 突破管制 国际银行机构

  60年代初 银团贷款 分散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出口信用 转嫁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平行贷款 突破管制 国际银行机构

  可转换债券 转嫁风险 美国

  自动转帐 突破管制 英国

  1960年 可赎回债券 增强流动性 英国

  1961年 可转让存款单 增强流动性 英国

  1961年 负债管理 创造信用 英国

  60年代末 混合帐户 突破管制 英国

  60年代末 出售应收帐款 转嫁风险 英国

  60年代末 复费廷 转嫁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创造风险

  2.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

  创新时间 创新内容 创新目的 创新者

  1970年 浮动利率票据(FRN) 转嫁利率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特别提款权(SDR) 创造信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联邦住宅抵押贷款 信用风险转嫁 美国

  1971年 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 新技术运用 美国

  1972年 外汇期货 转嫁汇率风险 美国

  可转让支付帐户命令(NOW) 突破管制 美国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 突破管制 美国

  1973年 外汇远期 &

  nbsp; 转嫁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1974年 浮动利率债券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70年代中期 与物价指数挂钩之公债 转嫁通胀风险 美国

  1975年 利率期货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1978年 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 突破管制 美国

  自动转帐服务(ATS) 突破管制 美国

  70年代 全球性资产负债管理 防范经营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资本适宜度管理 防范经营风险 美国

  3.80年代防范风险

  创新时间 创新内容 创新目的 创新者

  1980年 债务保证债券 防范信用风险 瑞士

  货币互换 防范汇率风险 美国

  1981年 零息债券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双重货币债券 防范汇率风险 国际银行机构

  利率互换 防范利率风险 美国

  票据发行便利 创造信用 美国

  转嫁利率风险

  1982年 期权交易 防范市场风险 美国

  期指期货 防范市场风险 美国

  1982年 可调利率优先股 防范市场风险 美国

  1983年 动产抵押债券 防范信用风险 美国

  1984年 远期利率协议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欧洲美元期货期权 转嫁利率风险 美国

  1985年 汽车贷款证券化 创造风险 美国

  防范流动性风险

  可变期限债券 创造信用 美国

  保证无损债券 减少风险 美国

  1986年 参与抵押债券 分散风险 美国

  4.90年代的各种创新并举,客观上放大了风险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证券化趋势增强,国际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迅猛,新技术广泛使用,金 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金融创新的宏观生成机理来看,金融创新都是与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60年代各国对金融实行严格管制; 7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进步并在金融行业迅速推广,金融当局开始放松管制。在进入中后起期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胀”几随之而来的高利率;同 时,“石油危机”造成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形成金融“脱媒”现象,风险加剧;80年代后,各国普遍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增强,出现了利率自由化、金融机 构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外汇交易自由化。

  金融创新的微观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金融创新是金融家的活动,每一个金融创新都是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的一种体现。从内因上,创新主体有“获利性”需求,因而会产 生“获利性创新”;在逐利本性下,又会产生“避管性”创新;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会诱发“避险性创新”;从外因上,由于经济发展与市场的变化,金融主 体内部竞争加剧,会诱发“扩源性创新”。

  三。中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创新经过20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组织制度上的创新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多家股份制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现在城市信用社改成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了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放宽了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和保险也市场进入条件,初步建立了外汇市场,加快了开放步伐。

  2.管理制度的创新

  (1)中央银行从纯粹的计划金融管制转变为金融宏观调控,调控方式有计划性、行政性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想一经济和法律手段转变,调控手段上逐步启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快了外汇改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2)对金融机构业务管制有所放松,各专业银行可以开办城乡人民币、外汇等多种业务,公平竞争;企业和银行可以双向选择。对信贷资金的管理“切快管理、 实存实贷、存贷挂钩等措施,到1980年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1985年改为”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 1994年改为”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的管理体制。此外,对国有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实行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对国 有商业银行也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3.金融市场创新

  建立了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券为主的货币市场;建立了银行与企业间外汇零售市场、银行与银行间外汇批发市场、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间公开操 作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统一市场。在资本市场方面,建立了以承销商为主的一级市场,以深、沪市核心、以城市证券交易中心为外围、以各地券商营业部为网络的二级 市场。

  4.金融业务与工具的创新

  从负债 业务上,出现了三、六、九个月的定期存款、保值储蓄存款、住房储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品种;从资产业务看,出现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 等品种;在中间业务上出现了多功能的信用卡。从金融工具上看,主要有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资本市场工具和长期政府 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受益债券、股权证、基金证券等。

  5.金融技术创新

  在技术上出现了一上海、深圳交易所为代表的电子化装备。从我国的创新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金融创新的如下特征:

  (1)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

  (2)创新层次低,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

  (3)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

  (4)区域特征明显,特区和沿海城市金融管制相对较松,市场比较活跃,创新比较集中。

  (5)金融创新靠外力推动,内部驱动不足。创新主要由体制转换和改革等外因推动。

  (6)资金滞留在一级市场多,进入实体经济少。

  四。中国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金融创新仍处于一个很低的阶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制约的制约因素:

  1.信用基础薄弱。金融本身是信用高度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只有在发达的信用基础上形成的股份制才能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实 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我国的信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信用的体现,银行代表国<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证券投资 | 企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会计网 |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财务软件网 | 联系我们 |
广东中恒信会计师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 By Linghaifa Copyright @ 2008-2198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080174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