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恒信网站首页 > 学习文苑 > 金融 > 外币利率改革观点综述

外币利率改革观点综述

更新时间:2008/03/31 编辑:凌海发 点击次数:22354

  利率市场化需要配套的制度性安排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谢 平

  在制定利率市场化措施时要特别关注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在我国目前的银行业内,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有存贷款市场约65%的份额,在这样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如果贷款利率完全放开,难以形成竞争性均衡市场利率。特别是如果大银行把贷款利率压得过低,再加上资金优势,大的优质的客户就有可能都跑到四大银行去了,中小银行在贷款市场的份额就会越来越小。如果竞争不充分,垄断性高利率或低利率都有可能出现。解决的可能性办法是:存款利率可能还要管制一段时期,在逐渐放开过程中设定上限;贷款利率则在放开过程中设定下限。而且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公会自律组织和国家有关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法律,约束大银行的垄断行为。

  二是我国产业部门之间的资金利润率差别很大,而且由于资本没有充分流动,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以后,一些企业、产业可能不能适应市场利率,可能退出银行可贷款范围,而这时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还没有建立。所以,要设立一定的财政贴息制度和担保制度,在淘汰落后企业、产业的同时,也要对一些国家应该支持的产业给予贴息和担保,用财政性手段来弥补市场利率均等原则对一些产业、企业的影响。

  三是只有国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才可能适应利率市场化。不然的话,在存款方面可能出现不计成本的高息竞争,这种恶性竞争会带来银行业的“不利选择”。在贷款方面国有大银行也有可能造成内部“定价失误”,即贷款风险与利率水平不匹配,这是一种“道德风险”。所以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建立内部“利率定价统一性”,防止发生“不利选择”行为。

  四是利率放开后需要以长期收益曲线为基准,以便形成有效的利率期限结构。在利率市场化国家,都是以长期国债收益为基准线,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均在长期国债收益线上加一定基点数,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这也是全社会利率风险的基准表。但我国还没有长期国债收益线,相反几次10年期国债招标结果,均是按年付息,年利率是在当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加55(或60)个基点,这样做反而把国债收益钉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上了。这也就意味着,存款利率是由央行决定的,同时也就决定了长期国债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长期市场利率风险,只有利率政策风险,没有一个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合理长期利率预期,这样是形不成真正的市场利率结构的。这种情况是中国国债利率长期不合理造成的,应该改革。要有独立的长期国债利率,以便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基准。

  五是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要求银行收费权的放开,利率与收费是相互补充的,但在我国对收费的行政干预很大,放开不容易。所以一旦利率市场化了,银行业对客户的收费就应该放开。

  总之,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如同价格放开要配套一样,也需要一些配套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在制定具体措施时一定要给予周密安排,不然会影响市场化的进程。

  外币利率改革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先声

  ● 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教授  黄泽民

  日前,央行发出通知,决定从今年9月21日起,改变原来外币存贷款利率由央行决定的方式。此举意义深远。

  中国加入WTO在即,金融市场的开放不可避免,体弱多病的中国银行业在“入世”后将直面外国银行业的有力挑战,以及按照所谓国际准则来经营的新环境,实行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让中国银行业早日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促进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是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先声,它向金融市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也将逐步实行市场化。但是,金融商品不是普通商品,所谓由供应和需求的力量决定价格的彻底自由化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实现。在发达国家,市场化的利率通常由银行同业公会协商确定。同时,央行通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对市场利率实行调控。中国银行业都是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以股份公司为主的情况存在着行为上的极大差异。所以,虽然300万美元以下外币存款同样是由银行业协会协商决定利率,但在中国恐怕更能体现央行的意志,而不是市场的力量。

  还有,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有利于外币资金的稳定和内流。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同币种的国内利率往往低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尽管在金融与资本项目下实行外币管制,但是,在追逐高利率动机的驱使下,外币外逃的情况并不罕见,利率市场化可望同币种的国内外利率差的缩小或消失,从而稳定国内的外币存款,也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入。

  最后,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决定受美元等外国货币利率的影响将更大,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有所削弱。在不考虑其他金融商品以及汇率变动的情况下,如果美元的利率远远高于人民币利率,人们将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以获取高利率,反之,人们将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将对目前实际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产生压力。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之时,必须把汇率变动作为因数之一加以考虑。当然,如果实行真正的浮动汇率制,并开放金融与资本项目,则就符合利率平价公式了

  关注利率的区域效应

  ● 徐冲

  9月5日,我国将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的消息正式披露,激起业内外人士普遍关注。大家认为,这是我国走向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大改革,其意义远远超出诸如外币贷款利率自由化和存款利率有限度(如30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自由化等具体业务内容。显然,大家把眼光放到了3年后影响更大的所谓一揽子利率市场化,特别是覆盖所有城乡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当台风袭来时,干旱地区和多雨地区,有海塘线和无海塘线的地区,反应必定不同。当利率市场化向我们走来时,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经济结构的地区,对它的反应也会大有区别。所以,从一个地区或区域的实际出发理解利率市场化,并及早制定相应对策,对该地区的领导人、企业负责人来说至关重要。

  过去,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确定,除了少量的由国务院批准的优惠利率和差别利率之外,各地区各部门所享受到的利率高度一致。而利率市场化,将会改变这种高度一致性,承认并体现“差别性”,亦即承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本回报率、不同的信用,并以不同的利率体现这类差别。那些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地区和企业,可能得到银行较好的“关照”———给以较低的贷款利率;反之,那些信用较差、风险较高的地区和企业,则可能受到银行相对苛刻的对待———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这,可以说是利率中的“马太效应”。所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由于地区或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发展的阶段性,因而存在着出现利率“高地”的可能。从本质上讲,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既然不同地区物价指数有异,价格有“高地”与“低谷”,相似情形也就可能在利率中出现。在利率市场化初期,这种现象尤应引起注意。

  根据专家研究,在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资本投入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1952年到1978年,其贡献份额为58.36%;1979到1995年,为40.40%。而且,资本投入的增长率高时,GDP的增长率也明显增高。参照国际上的经验,情形也是如此。

  具体到华东地区,从1978年到1995年,资本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上海为70.13%,江苏为50.80%,浙江为52.76%,安徽为56.97%,福建为45.67%,江西为47.66%,山东为46.63%。而同期,全国只有6个省市自治区的贡献份额超过50%。目前,东部地带所占用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已经下降,而国内贷款占全国的比重升至43.97%,中部为28.12%,西部为18.70%。

  由此观之,无论是从总体的角度看,还是从贷款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对资本有更强的依赖性。由于这个原因,就有可能造成资本更为稀缺,不得不以高利率来吸引资金进入,或者说因为投资回报率较高而使东部有能力以高利率获得贷款,从而成为利率“高地”。

  但是,换个侧面看问题,“高地”似乎又不在东部,而是在中西部地区。其一,资本投入量快速增长,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东部不少地方已经走过或将要走过这一阶段,而中西部正在步入或将要步入这一阶段。其二,东部不少地区已经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存款余额、较高的产品回报率和企业的良好信用,贷款风险较低。这都有利于银行降低其贷款利率。其三,还取决于人民银行对利率市场的监管细则,取决于不同的商业银行在不同地区市场的营销战略。

  当然,即使成为利率“高地”,也要辩证对待,一定要避免没有高回报前景的利率“高地”。当前,把握差别性,将利率市场化与本地本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以作考虑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是各地方、各企业的重要课题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 景学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逐步放开了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行政管理,基本实现了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目前,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已达到95%甚至更多,而资金这种要素商品的价格————利率却仍由政府确定。商品价格和资金价格形成机制的巨大反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商品价格信号和资金价格信号的不一致、不协调限制了市场对资金资源的配置作用,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决策。

  此外,建立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也要求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利率不仅是资金的价格,还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几年,人民银行曾多次调高或调低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或刺激有效需求、缓解通货紧缩压力;同时调整利率期限结构,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证券投资 | 企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会计网 |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财务软件网 | 联系我们 |
广东中恒信会计师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 By Linghaifa Copyright @ 2008-2198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08017453号